<thead id="ggb9o"><tr id="ggb9o"><center id="ggb9o"></center></tr></thead>
  1. <wbr id="ggb9o"></wbr>
  2. <font id="ggb9o"></font>

  3. <acronym id="ggb9o"><bdo id="ggb9o"></bdo></acronym>

      1. 服務熱線:010-68538398您好!歡迎來到合璧興

        合璧興,陶瓷藝術館
        景德鎮陶瓷,龍泉青瓷
  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 > 陶瓷文化 > 陶瓷知識
        搜索:

        陶瓷收藏:瓷器鑒賞小知識

        發表時間:2014-10-30 10:38:10 來源:華夏收藏網訊
        摘要:陶瓷收藏不妨從底足著手。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內臟,抓住“五臟六腑”綜合分析,較易找到感覺,避開假貨,發現真品。

        陶瓷鑒定,不外看器型、辯胎釉、論紋飾,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。但對初學者來說,單器型就夠復雜的了,往往越聽越糊涂,翻書越多,腦子越空白,心中著急卻不知從何著手。那么突破口是什么呢?合璧興陶瓷藝術館介紹下自己的看法,瓷器鑒賞我們不妨從底足著手。
       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內臟,抓住“五臟六腑”綜合分析,較易找到感覺,避開假貨,發現真品。
        例如,底足中的“乳突”、“旋痕”(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)、“跳刀痕”、“棕眼”、“火石紅”(窯紅)、“墊燒痕”、“糊米底”、“敲底”、“沾窯砂”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。
        “乳突”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。元代“乳突”明顯,明早期“乳突”也較大,洪武中期漸小,永樂、宣德有細小“乳突”,雖然成化弘治、正德“乳突”較少見,但到嘉靖萬歷時又出現,一直到崇禎才消失,這就是說“乳突”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。
        “旋痕”包括“跳刀痕”,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,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;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,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梁。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。“棕眼”(針鼻孔),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“棕眼”,疏密不均,但無論大小都能從“棕眼”中清晰地看到胎體。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“棕眼”較淺,從“棕眼”里一般看不到胎體。
        “火石紅”(窯紅),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鐵量高,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,甚至羊肝色。明時已較淡,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。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。
        “糊米底”,見于明與明前砂底大盤,由于胎中含鐵量高,燒后高溫下要通風冷卻,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的片片痕跡。
        “敲底”,見于道光時鈞紅,由于其釉肥厚,流到底足處燒后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。為使其分開,只好人工敲開,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。但盡管如此,由于年代較長,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,且手感平滑。
        “沾窯砂”,由于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,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,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,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

        (責任編輯:)

        我要評論

        驗證碼: 匿名發表

        注:網友評論只供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網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證實其描述

        已有位對此新聞感興趣的網友發表了看法

        Copyright (C) hebixingchina.com. 北京合璧興工藝品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
        電子郵件: hebixing1020@163.com 電話:86-10-68538398 18810367069 地址:北京西城區三里河一區5號院8號樓底商二層

        京ICP備12027202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157號

        回到頂部
        一本加勒比HEZYO东京热无码_国产精品免费_欧美AAA大片视频一二区_AA老妇AAA內射
        <thead id="ggb9o"><tr id="ggb9o"><center id="ggb9o"></center></tr></thead>
        1. <wbr id="ggb9o"></wbr>
        2. <font id="ggb9o"></font>

        3. <acronym id="ggb9o"><bdo id="ggb9o"></bdo></acronym>